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中\"国恒以弱灭,而汉独以强亡\"的论断,生动诠释了汉朝军力的强盛。即便在王朝末年,汉军依然保持着令人敬畏的战斗力。三国时期的分裂政权仍能压制周边少数民族:北方的曹魏屡次击溃匈奴铁骑,西南的蜀汉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,东南的东吴更是将百越诸部打得俯首称臣。
与汉朝齐名的盛唐同样以军力强盛著称。这个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王朝,其影响力远播四海,万国来朝的盛况至今令人神往。但后世对唐军战力的认知往往局限于贞观、开元时期的辉煌,而忽略了安史之乱后的表现。实际上,即便在藩镇割据、中央权威衰落的困境中,唐朝军队依然展现出惊人的韧性。虽然经历了\"国都六陷,天子九迁\"的屈辱,面对吐蕃、回鹘、南诏等强敌的轮番进犯,这个王朝最终仍以雷霆之势完成了对宿敌的复仇。
展开剩余66%回鹘汗国的覆灭堪称经典战例。这个取代突厥的草原新霸主,在安史之乱时趁火打劫,不仅迫使唐朝以长安、洛阳两京财富为代价乞师,更在763年洛阳之战中制造了\"流血漂橹\"的惨剧。但唐朝的隐忍并非怯懦,而是等待时机的智慧。会昌元年(841年),卢龙节度使张仲武派遣其弟张仲至率三万精兵北伐,在杀胡山之战中斩首九万级,十万帐回鹘部落望风归降。面对乌介可汗的负隅顽抗,唐廷派出三千铁骑深入漠北,最终将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草原帝国彻底抹去。
吐蕃的兴衰更见证着唐军的顽强。安史之乱后,吐蕃趁虚而入,不仅吞并河西走廊,更在786年一度攻占长安。但西域唐军的壮烈坚守令人动容——龟兹城的白发守军在外无援兵、内无粮草的情况下,以血肉之躯阻挡吐蕃大军四十二年。当唐武宗时期展开反击时,名将石雄率军雪夜奇袭,生擒吐蕃大相论恐热,将这个困扰唐朝百余年的高原帝国彻底打垮。史载吐蕃使者\"匍匐请命\"的场景,重现了盛唐的赫赫威仪。
南诏的教训则展现了唐军恐怖的报复能力。这个西南小国在太和三年(829年)联合吐蕃进犯成都时,被韦皋率领的唐军以少胜多,十万大军在泸水\"溺死者不可胜计\"。五十年后,当南诏再次蠢动并攻入成都时,城中百姓惊讶地发现这些蛮兵\"战战兢兢,唯恐唐军突至\"。咸通年间,五千神策军南下安南都护府,将数万南诏军\"尽坑之\"。最终这个反复无常的政权在内忧外患中崩溃,末代国王被汉裔权臣郑买嗣满门诛杀,恰似历史开的一个残酷玩笑。
当黄巢起义的烽火映红长安城垣时,这个王朝已延续了289个春秋。尽管不复\"天可汗\"时代的荣光,但唐军最后的锋芒仍让所有挑衅者付出惨痛代价。正如汉朝在落日余晖中仍能\"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\",唐朝也用回鹘的覆灭、吐蕃的臣服、南诏的瓦解,为自己的史诗写下了荡气回肠的终章。汉唐并称的底气,不仅来自鼎盛时的辉煌,更源于衰微时依然能捍卫帝国尊严的铁血意志。
发布于:天津市怀远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